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離不開榜樣的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宣傳那些秉持理想信念、保持崇高境界、堅守初心使命、敢于擔當作為的先進典型,形成學習先進、爭當先進的良好風尚。
【時代先鋒 李保國】
李保國(1958—2016),河北農業大學林學院原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2016年被追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他時刻牢記共產黨員身份,自覺踐行入黨誓詞,把事業看真、把百姓看重,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心系太行、立志扶貧,在平凡的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業績,贏得廣大群眾的尊敬和信任。他熱愛教育事業,在學習上對學生嚴格要求,在生活上對學生關心愛護,從不缺課、不誤課。他重視教學科研與生產實踐的結合,先后主持完成國家級、省級科研課題26項。他心中裝著百姓,為太行山群眾脫貧致富牽腸掛肚,重視發揮專業優勢,積極推進科技扶貧,無償向群眾提供科研成果。他注意群眾工作方法,用群眾聽得懂的話傳授技術,先后舉辦不同層次培訓班800余次,培訓農民群眾9萬多人,促使許多農民成為“技術把式”。他的手機里有近900個電話號碼,其中農民的有三四百個,農民一來電話,不管熟悉還是不熟悉的,都耐心接聽解答。一年里,他行程4萬公里,200多天扎在農村、深入群眾,幫助企業和農民具體解決各方面的技術難題。35年來,他的足跡踏遍太行山區,經他直接幫扶的村莊三四十個,間接帶動發展起來的村莊上百個,受益群眾10萬多人。他淡泊名利、坦蕩無私,不圖回報、不計得失,既不拿農民給的報酬,也不持企業獎的股份,保持了共產黨人清正廉潔、無私奉獻的高貴品質。2016年4月10日凌晨因突發心臟病搶救無效去世,享年58歲。
【時代先鋒 黃大年】
黃大年(1958—2017),吉林大學新興交叉學科學部原學部長,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17年被追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黃大年同志對黨、對祖國無限熱愛,矢志不渝實踐科技報國理想,把畢生精力奉獻給祖國的教育科研事業,是“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涌現出的先進典型,是新時期歸國留學人員心系祖國、報效人民的杰出楷模,是廣大知識分子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自覺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宏偉事業的優秀代表。黃大年同志青年時期就立下“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的宏大志向,他常說“我是國家培養出來的,我的歸宿在中國”,自覺把個人理想和國家發展融為一體,毅然放棄國外優越條件回到祖國。歸國7年多,他作為國家多個技術攻關項目的首席專家,帶領科技團隊只爭朝夕、頑強拼搏,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補多項國內技術空白,部分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他秉持“祖國的需要就是最高需要”的人生信條,為實現科技強國夢殫精竭慮,經常工作到凌晨,幾乎沒有休過寒暑假和節假日,多次累倒在工作崗位上,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傾盡心血為國育才,主動擔任本科層次“李四光實驗班”的班主任,言傳身教、誨人不倦,叮囑學生“出去了要回來,出息了要報國”,激勵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和家國情懷,支持資助學生參加國際學術交流,為國家培養出一批“出得去、回得來”的優秀科技人才。他以崇高的愛國情懷、強烈的敬業精神、深厚的學術造詣和高潔的道德品行,贏得學校師生、科研同事和社會各方面廣泛贊譽。2017年1月8日因病去世,年僅58歲。
【“第一書記” 黃文秀】
黃文秀,1989年生,2011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2016年7月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法學碩士,同年同月被錄用為廣西定向選調生,自愿回家鄉廣西百色老區工作,組織安排到中共百色市委宣傳部工作,生前擔任理論科副科長。曾掛任中共田陽縣那滿鎮黨委副書記;2018年3月,黃文秀同志積極響應組織號召,主動報名前往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擔任黨組織第一書記。2019年6月16日晚,黃文秀在返回駐村途中突遇暴雨洪流,不幸因公殉職。
【“戰斗英雄” 張富清】
1948年2月,他在陜西宜川縣瓦子街參加革命,開啟了自己的英雄之旅。
壺梯山戰斗、永豐城戰斗中,他任突擊組長,先后炸掉敵人三個碉堡,立下赫赫戰功。
1955年1月,他退役轉業,告別軍營,扎根湖北來鳳縣,鎖住榮譽,塵封戰功,為當地發展和群眾過上好日子不懈奮斗。
1985年1月,他站完最后一班崗,離休。人離休了,思想卻不離休,他堅持學習,三十多年如一日。
1924年12月,張富清出生于陜西漢中洋縣馬暢鎮雙廟村一個貧農家庭。兵荒馬亂的年月,他在家種過地,給地主當過長工,沒有上過一天學。1945年下半年,家中唯一的壯勞力二哥被國民黨抓壯丁,為了一家人維持生計,他用自己將二哥換了出來。
宜川戰役中,國民黨軍整編第90師在瓦子街落入我軍伏擊圈被殲,作為該師雜役的張富清,選擇參加革命,成為王震所領導的英雄部隊——359旅718團的一名“人民子弟兵”。
1948年7月,壺梯山戰斗打響。這是1948年9月我軍轉入戰略決戰前,西北野戰軍為牽制胡宗南部隊而發起的澄合戰役中的一場激烈的戰斗。在這場戰斗中,張富清榮立師一等功,被授予師“戰斗英雄”稱號。
1948年11月,永豐城戰斗打響。此時,我軍已轉入戰略決戰,西北野戰軍配合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作戰。在永豐城戰斗中,張富清帶著2個炸藥包、1支步槍、1支沖鋒槍和16個手榴彈,攀上寨墻,炸掉了敵人兩個碉堡,在身受重傷的情況下,獨自堅守陣地到天明,數次打退敵人反撲。他因此榮立軍一等功,被授予軍甲等“戰斗英雄”稱號,并被西北野戰軍加授特等功。
一次特等功、三次一等功、一次二等功,兩次“戰斗英雄”稱號,這就是張富清在戰場上向黨和人民交出的答卷。
1953年3月至1954年12月,張富清進入中國人民解放軍防空部隊文化速成中學學習。1955年1月退役轉業時,張富清堅決服從組織安排赴湖北最偏遠的來鳳縣工作。他帶著愛人孫玉蘭扎根來鳳縣,一口皮箱,鎖住了他在戰場上獲得的全部榮譽。
【“八百壯士”與哈工大】
提起“哈工大精神”,還要從上個世紀50年代哈工大第一代“八百壯士”說起。
一
“壯士”,在人們的印象里一般理解為在戰場上以一當十,奮勇殺敵的勇士?!皦咽俊迸c大學之間是個什么關系呢?在上個世紀50年代哈爾濱工業大學擴建初期,學校匯聚了立志為共和國工業化獻身的大批青年才俊,平均年齡在27.5歲的800多位年輕教師。這支隊伍艱苦創業,碩果累累,打下了哈工大人堅持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堅持科學精神的高標準嚴要求,堅持對國家、對事業的高度責任心這些大學精神的深厚底蘊。這支隊伍被老校長李昌昵稱為“八百壯士”。
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前身是建于1920年的前蘇聯創辦的中東鐵路(1945年改為中長鐵路)學校。1950年移交給中國政府時,學校僅有師生近700人,多數是前蘇聯僑民。當時蘇聯政府表示,如果中國政府提出要求,蘇聯愿意派出專家支援學校建設。時任松江省政府主席兼任哈工大校長的馮仲云立即把這一情況向中央匯報,建議接受蘇方提議,很快得到首肯。上個世紀50年代,哈工大從蘇聯26所著名高校相繼聘請了80多名專家來校工作。
當時,由于歷史原因,中國政府把向前蘇聯學習作為基本戰略方針。哈工大傳統上用俄文教材、俄語授課,自然成為學習蘇聯的試點。黨中央、政務院為哈工大規定了辦學方針和任務:“仿效蘇聯工業大學的辦法,培養重工業部門的工程師和國內大學的理工科師資?!?/p>
“相當于不出國留學蘇聯”像磁場一樣,吸引著大批滿懷理想的熱血青年,他們從祖國的四面八方來到哈工大工作、求學。來自浙江大學的教師吳滿山回憶說,當時許多內地名牌大學的青年教師主動請纓要求調往哈工大工作。一大批從全國各著名高校選送來的優秀年輕講師、助教是這支隊伍的“晶核”。
二
“壯士”們懷著實現祖國工業化的理想和向蘇聯專家學習的憧憬聚集到哈工大,勤奮工作,艱苦創業,使哈工大在新中國高等教育和工業化的歷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在創造哈工大歷史輝煌的同時,也培育了“與祖國共命運,勇于擔當重任”的愛國精神。
當時受聘于哈工大的70多位前蘇聯專家,都具有很好的理論功底、實際能力和敬業精神,來校后勤奮地努力工作。1952年由清華大學來哈工大任教的陳雨波教授回憶說,當時前蘇聯教育制度的優點一是基礎扎實,數理化、力學基礎課的學時較多,開設面也較廣;二是專業培養較深化,由于按專業培養人才,專業理論和專業知識的學時較多;三是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四是培養過程的高度計劃性……國內各院校在那一個時期內學習蘇聯,培養出一大批到工作崗位很快頂用的學生。
據1952年來自云南大學的李家寶教授回憶,30多歲的前蘇聯金相專家奧爾洛夫在哈工大工作期間,因公出差不幸患病不治,為中國人民的高教事業獻出了寶貴生命。古林、羅日杰斯特文斯基由于長期工作繁忙,沒有時間寫博士論文,犧牲了自己獲得學位的機會。年長的機械工藝專家布茲列克每天上午教完4堂課后,坐在教室為研究生們答疑,指導教研室工作,回應工廠的咨詢,常常忙到下午3點以后才能回家吃飯。由于長時間積勞成疾,他罹患闌尾炎、肺炎,臥床3個多月,生命幾致垂危。在病中他仍不忘指導學生的畢業設計。
哈工大的前四任校長都特別愛惜人才。身為省長的馮仲云校長的做法是請內地來的教師到家中吃頓便飯。陳康白校長專注于引進人才,國內著名專家馬大猷、李酉山等都被借聘來校工作。時任副校長的高鐵為單身教師找對象,主持集體婚禮。愛才如命的李昌校長更是唯才是舉,主張“打著燈籠找人才”。1961年,26歲的數學助教吳從炘品學兼優,學校破格晉升他為副教授,但是他曾被原單位“開除團籍”。這事被東北局領導質詢,李昌派人去“答辯”,說服了上級。
“選苗子、拔尖子、摘桃子、壓擔子”,是50年代哈工大培養青年教師的典型做法。這里講講“摘桃子”和“壓擔子”?!罢易印钡囊馑际?,讓高個子站在大家肩上把高處的桃子摘下來,再由大家分享。意即強調團隊支持一個人先突上去,再帶動整體水平提高?!耙粋€人上去,全教研室光榮”,“一群人上去,全校光榮”,在哈工大逐漸形成了主體價值觀?!皦簱印本褪亲屒嗄杲處熖糁負?,盡快成才。其一是領先全國為青年教師評高級職稱。1957年哈工大晉升首批13名副教授,其中年齡最大的37歲,最年輕的李家寶只有31歲。其二是讓青年教師盡早“唱主角”。當年哈工大接替蘇聯專家指導研究生、主持新課題的研究,都交給嶄露頭角的青年教師。其三是大膽提拔,當時許多20多歲、30歲出頭的青年人就擔任起系主任、教研室主任。
“八百壯士”的領軍人李昌1953年來哈工大做校長時才38歲,與他的隊伍同屬“少壯派”。老教授們回憶,“那時候不分節假日,我們在李校長的辦公室研討教學和發展問題,經常是談到凌晨?!崩畈齺韺W校后惡補高等數學,連續四年請人每周六個晚上給他上課,還能擠出時間按時完成作業。這種拼命精神感染著多數比他年輕的“壯士”們,很多人經?!伴_辟第四單元”(上、下午和晚飯后各為一個時間單元),看書、備課,搞研究直至深夜。
1957年,隨著以機、電、儀、土木、工程經濟為主要內容的專業教學體系的基本建成,哈工大當時共有教師856名,平均年齡27.5歲,在當時全國重點高校中是一支最年輕的教師隊伍,被李昌校長譽為“八百壯士”。
“八百壯士”開創的“第一波”的業績包括創辦新專業、編譯新教材、培養大批工程師,以及自身成長為專門人才。
三
“八百壯士”受前蘇聯教育嚴謹與規范的影響,同時繼承、弘揚中國文化先賢刻苦治學、力求甚解的觀念,在哈工大形成傳統。老校長李昌稱之為“規格嚴格,功夫到家”。
這句當年提出的口號有其具體內容。規格指的是培養學生的目標、要求,包括思想政治素質要求,掌握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要求,獨立工作能力的要求,科學求實態度方面的要求,科學的工作方法和文明習慣的要求等等,“學好基礎課,練好基本功”。
功夫,即功底、過程。哈工大從保證教育質量出發,要求教師一定要有深厚的功底,過好教學關、科研關和水平關。教師備課、講課、批改作業、輔導答疑、指導實驗實習或畢業設計、做學生思想工作等等,每個環節都有嚴格要求,都必須達到。
嚴格要求源于治學嚴謹、一絲不茍的科學精神。上個世紀50年代嚴把教學質量關的“鐵將軍”——來自武漢大學,后來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俞大光教授以嚴格要求聞名。他任教的“理論電工學”課被學生稱為“老虎課”,有時全班沒人得優秀,因為他要求學生不僅會做題,而且要能講出道理來。俞老師在考試前先進行考查,成績偏下的學生要經兩三次考查才能參加考試。
四
深入實際、實干興邦是哈工大的又一傳統,工程能力強的優勢,長期堅持產學研結合的傳統,鑄就了哈工大教學科研隊伍理論聯系實際、講求實干的務實精神和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
哈工大擴建之初,就注重教學科研同實際的結合。1951年蘇聯專家提出,學生在校學習階段要去現場搞生產實習。學校采納這一建議成立生產實習科,加強實踐性環節。當時一年級有認識實習;二年級有機械加工實習;三年級有生產實習;四年級有專業實習;五年級時結合畢業論文搞畢業設計。那時哈工大的實習工廠很有名,有最先進的機器設備供學生實習用。這樣,學生畢業后分到企業能很快勝任工作。
早期哈工大受教育部、一機部雙重領導。一機部部署哈工大與部科研部門在哈爾濱建立了工具所、焊接所等一批研究所。哈工大教師在各所任職,參加科研工作。同時,許多部屬企業和科研院所也為教師搞科研,學生的生產實踐、畢業設計提供場所。1960年1月,一機部在哈爾濱召開現場會總結,哈工大師生在“技術革新、技術革命”運動中與哈爾濱市107個工廠協作完成了460多個機械化自動化項目。
幾十年來,“八百壯士”和后人們以一種“啃硬骨頭”的精神,緊密結合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需要,解決了科學技術和工程應用方面的一道道難題。從上個世紀50年代中國第一臺模擬計算機的誕生,到90年代中國第一部新體制雷達的問世;從50年代中國第一臺仿型立式車床的制造,到80年代中國第一臺弧焊機器人的亮相;從50年代中國第一臺會說話、會下棋的智能計算機的問世,到新世紀“試驗衛星一號”升天……這些成果都體現著哈工大人“能吃苦,能戰斗,能攻關,能奉獻”的精神。
【弘揚愛國奮斗精神 建功立業新時代】“西遷精神”: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62年前,交通大學一大批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響應號召,跨越一千多公里從上海來到西安,投身到西部高等教育事業中,用自己的青春年華鑄就了“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的“西遷精神”。
從西安交大往西大約三十公里,由西安交大參與承建的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中。建成后一批研究院和科研基地將會為國家西部發展提供新的智慧引擎,這讓一直關注學校發展的西遷老教授們激動不已。
1955年,黨中央為適應國內外形勢和國家建設布局的需要,決定將交通大學主體由上海遷至西安?!跋蚩茖W進軍,建設大西北”,抱著這樣的理想,交大師生們激情澎湃地踏上了西行的列車。據統計,1956年交大在冊的767名教師中,遷到西安的有537人,占教師總數的70%多。
這其中近50名教授和副教授們帶頭西遷,更是給青年師生做出了表率。
62年過去了,雖然歲月變遷,但“西遷人”用理想和青春鑄就的西遷精神卻在一代一代地延續著。62年來,西安交大累計培養畢業生26多萬人,百分之四十選擇留在了西部工作。
另附18位優秀共產黨員先進事跡,與你一起學習!
焦裕祿:縣委書記的好榜樣
孔繁森:領導干部的楷模
谷文昌:永遠活在人民心中的縣委書記
楊善洲:人民的好書記
王瑛:永遠的巴山紅葉
蘭輝:踐行群眾路線的好干部
“農民將軍”甘祖昌
高德榮:傾心為民的獨龍族“老縣長”
鄒碧華:公正為民的好法官 敢于擔當的好干部
廖俊波:永遠的“樵夫”
韋昌進:視死如歸、血戰到底的戰斗英雄
孫家棟:“兩彈一星”元勛
李保國: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黃大年:心有大我 至誠報國
王繼才:守島英雄
張富清:本色英雄
黃文秀:堅定的初心 閃光的青春
郭明義:永做雷鋒傳人